这个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简单明了的说法,就是看幻灯片上的函数,这个函数的左侧Y是产出,总产出,等式的右边就是生产要素,就是支撑产出的是哪一些因素。第一个因素是K,就是用的德文的资本,第二个因素是劳动,第三个因素是A,A是要说明一下,K和L,资本和劳动就是投入,你投入增加了,当然产出就会增加,在过去人们认为,产出的增加只有两个牵动力量,一个是劳动一个是资本,如果人均产出不顾及到人口红利的话,人均产出的增长只有一个因素。
当然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斯大林延续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生产原理,其中有一个原理就是积累是增长的唯一来源,这是个过时的观念,斯大林提出来已经是50年代了,他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原理,这是不对。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个俄国人,他做了美国20世纪前50年的回归,发现劳动和投资不能解释美国的经济增长,他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个A,这个A我们经济学把它叫做桫椤余量,桫椤,生下来的一个量,就是劳动和资本不能解释的这个是什么,桫椤它的定义叫技术进步,在我们现在实际的表达上,这个A现在算出来这个数,现在我们经常用的是这个数值,这个数值叫全要素生产力。
所谓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依靠投资,依靠投入资源支撑着增长,所谓集约的增长,就是主要依靠效率提高的增长,所以转变增长方式,或者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提高效力,说得简单一点,用各种方法提高效率,实现这个A,驱动增长。
那么投资驱动的增长是造成我们当前许多经济矛盾,甚至社会矛盾的根源,我们经常讲,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最近第七次国务院发布了怎么消除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这个根本问题在这里,根本问题是粗放增长,是依靠投资,这个结论不是我们现在的发明,140年前马克思就由此论证了依靠投资实现的增长一定会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快增长,造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甚至造成资本主义灭亡。
总而言之,有个认识问题,不太清楚到底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哪里转到哪,它的症结在哪里,它用力气用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问题了。
更重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更加现实的问题,是体制问题,从反面来说,就是旧体制遗产的严重存在,使得市场难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行政命令来配制资源,来指挥生产。十四次党代表大会决定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次代表大会对于市场经济下了定义,市场经济就是一个种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就是有效配制资源,决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原材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由市场来决定。
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形成一个兼容的激励体制,就是对社会有利的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愿意做,市场能够起一个作用,使得激励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