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方电气集团首次展示其3款合作研发的电动样车,车型既有混合动力,也有纯电动。新车的完成源于三方合作——东方电气、西南交大、成都客车,三方于今年联合签署开发新能源客车协议,前者负责客车电驱动总成,包含电动车电池、电控、电机三大核心部件,除电池外均由其自产;后二者负责车体制造与外观等。汽车整体设计、市场培育与销售由三方共同参与完成。
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电驱动研究所副所长鄢志国介绍,新车型技术已成熟,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目前,还有包括社区小巴等3款车型在研发当中。
作为一家以发电设备制造为主业的企业,为何“跨界”做电动车?是追逐市场热点的“玩票”,还是新的产业布局?自东方电气造汽车消息传出以来,各种追问一直伴随。
事实上,东方电气此前早已跨入电动汽车领域。由于“老本行”需要工业电机与风电控制技术,东方电气在相关技术研发领域起步较早。2010年,它就已经入选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专攻电驱动总成课题。如今,东方电气是国内主流的电动车电控、电机等核心部件供应商,为包括一汽、长安在内的多家车企累计提供超过6000套电驱动系统。
东方电气现在却走向前台,参与电动客车设计、制造。这种转身,市场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根据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示范城市新增公务、公共机构用车中,30%以上应为新能源汽车。近年成都年均净增公交车约2000辆,对电动客车而言,意味着每年数亿元的市场。推出自主研发车型,可比只做供应商分得更多市场蛋糕。
国内有实力央企也纷纷参与其中:中国南车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均依托自身类似技术,跨界推出自主研发的电动客车。
集团副总经理朱元巢明确表示,东方电气要做电动汽车产业,而非几款产品,这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新一轮补贴对客车补贴力度较大,且市场相对成熟,目前东方电气将专注于电动客车,暂不考虑涉足电动乘用车。至于具体经营模式,朱元巢坦言还没有定论,将坚持多方合作,而非自造整车。未来则要根据市场情况来定。
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会长岳有仁表示,多方合作模式,可实现资源互补,最大程度上规避跨界者的技术与投资风险。不过,合作双方同样要解决组织相对松散、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